週三 2024-07-24
原文連結在此 :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E4%BF%9D%E8%82%B2/%E3%80%90%E5%8D%97%E5%A4%A7%E5%B6%BC%E3%80%91%E4%BF%9D%E8%82%B2%E5%9C%98%E9%AB%94%EF%BC%9A%E7%99%BC%E5%B1%95%E6%B0%B4%E8%B7%AF%E4%BA%A4%E9%80%9A%E5%B0%87%E5%85%A5%E4%BE%B5%E6%B5%B7%E8%B1%9A%E6%9C%80%E5%BE%8C%E6%B7%A8%E5%9C%9F?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2qOXGnCKE_gBAuzfOy9RfmbJi5UOSK38iaMIDIcPAsGQ2IkSQSs0CSSOQ_aem_Vuc56hQfySse0xuaOkdURw
發展局建議發展「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並計劃在長沙增建碼頭,紓緩區內交通需求,並推動發展島嶼旅遊,擬以水路交通接載遊客來往大澳、分流、石壁、長沙等沿岸位置及鄰近島嶼,即坪洲、長洲、石鼓洲等。路線毗鄰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及南大嶼海岸公園,是中華白海豚及江豚的重要棲息地。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指出,近十年來使用香港水域的海豚數量持續下跌,她擔心海岸公園附近出現來往頻繁的渡輪會令保護區失去作用。她認為要成功復育海豚,必須先移除現有威脅,但建設新碼頭及在附近設立新航線將為海豚增添新威脅,令牠們在港的處境有如四面楚歌,更可能從此絕跡於附近海域。
《獨媒》已就此向發展局查詢,正等候回覆。
當局倡「島嶼旅遊」 團體憂航線大增破壞海豚重要棲地
江豚和中華白海豚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IUCN)紅色名錄被列為易危物種(VU)。在中國,中華白海豚被列入一級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名錄、江豚則是二級。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網頁的資料,位於南大嶼及西南大嶼兩個海岸公園均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的沿海水域,從雞公山、雞翼角至分流,是香港中華白海豚密度最高的水域之一,全年都持續並經常記錄到白海豚出沒。毗鄰的南大嶼海岸公園更是中華白海豚及江豚的棲息地,全年不同季節均錄得兩種海豚出沒,是上述兩種海豚的重要覓食場地。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於2003年成立,關注香港海豚保育狀況已有二十載。副會長麥希汶的正職是海豚調查員,她每星期都會出海調查中華白海豚和江豚在香港海域的使用情況,近年亦在不同地點放置水底錄音機,以探測海豚於不同時間的出沒率。她說,是次擬發展的水路交通將大大影響江豚現有的棲息地,其中水口、貝澳和長沙對開海域,無論離岸或近岸位置都有江豚出沒的紀錄。
發展局今年3月提交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的文件中提及長沙擬建新碼頭,「可給予當地一個發展島嶼旅遊的良好契機,包括遊覽大嶼山南面的大鴉洲和小鴉洲等地」,其後5月提交立法會的文件則形容「可給予當地一個發展島嶼旅遊的良好基地,包括遊覽大嶼山南面的石鼓洲等地。」
麥希汶回應指,不論是石鼓洲或大、小鴉洲,均是海豚主要棲息地,尤其大、小鴉洲位於南大嶼海岸公園範圍內,不宜發展旅遊。《獨媒》記者日前跟隨學會出海考察,便分別在大鴉洲近岸發現5隻江豚,及在小鴉洲近岸發現11隻中華白海豚。她估計「島嶼旅遊」將令航線大增,惟當局目前未有渡輪航班的班次、船種等細節,擔心因而忽視了水路交通對環境的影響,如同「無情力」,對生態環境構成不可預知的傷害。
江豚生性膽小 團體憂工程嘈音及遊客夾擊
麥希汶指出,香港的江豚主要在近岸水域活動,有六成時間都會在淺層水體生活,因此,建碼頭對牠們的影響不會只局限於施工位置。其他水上交通活動,如工程期間工程船的進出、長遠將設立的航線、或其他使用長沙碼頭的私人船隻等,都會造成噪音,噪音在水中會被放大傳遞,將連帶影響附近的海岸公園成效;江豚生性比較膽小,亦比較怕船,遇見工程或船隻都會避而遠之,固定航班不但會增加牠們受船隻撞擊的威脅,工程及船隻航行時所發出的嘈音亦會令牠們更難覓食,甚至因此遠離這些本來有利於牠們生存的水域。
另外,新碼頭施工需挖掘海床淤泥,或造成海水污染,危害鯨豚的繁殖系統。船隻下錨和定期疏浚碼頭和航道,更會改變兩種鯨豚棲息的海床,若牠們因此喪失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的覓食場所,則可能導致數量下降、繁殖困難等後果。麥希汶擔心,發展局可能錯誤高估是次發展帶來的遊客量,為此在長沙開展工程設置新碼頭,若最後用不得其所,更會令生態環境白白犧牲。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處長胡國源於六月中旬接受商業電台訪問時說,興建長沙碼頭只需在海床加插樁柱,毋須大面積填海,相信對水體影響不大,又指附近並非江豚等海洋生物的活躍棲息地。麥希汶卻指出,長沙是江豚會出沒覓食的地點之一,數年前計劃興建石鼓洲焚化爐至大嶼山長沙海灘的海底電纜工程時,環境評估報告中曾明確指出每年122月至翌年5月為江豚在該區出沒的高峰期,應避免具噪音干擾的施工。她質疑既然已有先例會為保育江豚而遷就施工時間,政府更不應忽視是次發展可能對江豚造成的負面影響。
嘆北大嶼海豚遭趕盡殺絕 憂南大嶼步其後塵
麥希汶指出,多年來西南大嶼一直擔當着重要角色,特別是分流及雞翼角一帶,是中華白海豚覓食、繁殖及育兒的重要場所,亦間中有江豚出沒的紀錄。但每當海域附近有工程開展時,她在調查時都會發現海豚的出沒率顯著下降。以北大嶼為例,即使早於20多年前已為中華白海豚設立了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限制在區內捕魚活動及船速等保護區內的漁業資源等,卻仍未能吸引白海豚使用保護區;根據漁護署數字,近年白海豚在北大嶼的出沒率更持續急速下跌,由2012年的44條,至2022年只剩下1至4條,更有至少十多條白海豚個體在香港海域消失。
海豚消失的原因,她認為是十年來在北大嶼山的工程不斷,如建造港珠澳大橋、機場第三條跑道和屯赤隧道等。由於海上的界線並不明確,附近的工程和船隻進出所產生的噪音、污染和干擾都會「四通八達」,直接進入保護區並影響其效果:「海上保護區嘅界線好模糊,只係一個表層嘅執法界線。所以唔單只係保護區——一個生態敏感嘅地方需要保護,鄰近嘅水域都需要適當嘅保護,避免人類活動,先可以維持到呢啲保護區嘅成效。」
她形容,西南大嶼由於相對北大嶼較少有沿海工程,相對平靜,較適合海豚生活,是現時白海豚使用密度最高的區域,就如牠們的「最後淨土」。現時擬於南大嶼設立的航線很可能涉及現有海岸公園的邊界範圍,因此她擔憂海豚的生存空間會再度受威脅,亦怕南大嶼的發展先例一開,會步北大嶼的後塵,令海豚從此絕跡於大嶼山。
復育白海豚未見起色 建碼頭設新航道如「踩多腳落去」
現時香港只有少於4%海域為海洋保護區,麥希汶指這樣遠遠不足以復育海豚。按照國際組織的呼籲,2030年前應將全球30%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中國的《國家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 (2017-2026年)》中更提到,目標要在2026年前把90%以上的中華白海豚重要分佈區域得到有效保護,令種群數量保持穩定或小幅回升,棲息地破碎化現象逐步得到有效緩解。
麥希汶擔憂任何新的發展只會令海豚離滅絕更近一步,帶來的影響「唔會有方法緩解到」。她說:「 我哋而家做緊嘅嘢,就係希望可以移除現時嘅威脅,但現時都冇威脅移除咗,所以根本都諗唔到再下一步可以係點。」
麥希汶批評政府打着「北發展,南保育」的旗號去設計「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卻沒有把保護環境放在優先位置,與保育方針相違背。她認為要符合「南保育」的原則,政府應採取最高規格的保育措施去保護該區環境,而非在發展時採用最基本的環境保護原則,以環境評估「打發大家」,應付大眾的憂慮:「近年白海豚嘅數目已急速下降,其實應處於復育嘅階段,大家都諗方法令佢哋嘅數目回升、希望佢哋返嚟(香港水域),所以先起一啲保護區。但只係維持現狀已經唔容易,亦都未見有起色,而家再踩多腳落去,令白海豚嘅狀況雪上加霜,更會令保護區失去佢嘅效果。」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現正就「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的計劃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至7月28日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