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6日星期五

長春社保育經理與街坊義工 齊說大澳紅樹林歷史及保育意義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03 城市定格 |2795 Character(s) |2024-02-07

大澳在清朝時是重要鹽場,三面環山加上平靜港灣,讓泥土堆積成淺灘,適合曬鹽。三百多年前人們就在此開拓鹽田,二戰後日漸荒廢,海水湧進,變成小池塘,泥土鹽份高,正適合紅樹品種生長,在四五十年間慢慢長成大片紅樹林,吸引不少生物聚居,卻少有人看到這片樹林的價值。

數年前,長春社保育經理吳英嬋博士(Angie)發起大澳紅樹林研究,多名熱心街坊參與,當中包括張敏芳(German)。她們見證紅樹林在數年間茂盛蔓延,希望以研究成果支持下一步的規劃和教育工作,但願人們了解這水鄉除了棚屋和蝦醬之外,還有值得欣賞和珍惜的大自然生態。

走進大澳範圍,到處可見昔日鹽田痕跡,例如深挖的水道,為了引進海水而建,多條大街如永安街、吉慶街、新基街,全以鹽田的壆擴展而成,起初用來攔截海水曬鹽,後來水上人進駐在兩旁建棚屋,方便屋下泊船,街道亦漸漸擴闊。全盛時期,大澳三分之二地方是鹽田。

Angie解釋:「從前造鹽是在平地上築圍壩造田,引海水進去,慢慢流經幾塊田,逐步將水份蒸發,到最後成為一池非常濃縮的鹽水,然後加入鹽種曬鹽。」

在清朝,大澳是重要漁港和鹽場,建立了不少製鹽設施,直至二戰時才廢棄。戰後其他地方產鹽更便宜,難以競爭,雖然有人嘗試恢復,但到七十年代左右已做不住,逐漸荒廢,各種紅樹林植物自行生長,數十年來慢慢形成大片紅樹林。

紅樹林是在潮間帶濕地生長喬木和灌木的統稱,能適應缺氧、高鹽和多變環境,可忍受一段時間被海水浸泡,Angie說:「大澳近岸的低地和鹽田頗適合。」

海洋生物育嬰場

穿過大澳擁擠密集的商舖和民居,走約5分鐘後豁然開朗,自然風景就在眼前,大片紅樹林包圍着聚落範圍,Angie仔細介紹當中品種,樹上掛着一條條像筆的果實名為「水筆仔」,又名秋茄。這些果實其實是樹苗胚軸,只要筆直落下插入泥地,就能迅速落地生根。「紅樹最特別的地方是發展出胎生苗的方式,開花結果後種子在樹上半發芽,成熟到一定程度才掉下來,馬上能長出葉子,因為泥土經常被海水淹浸或沖刷,沒時間讓它慢慢成長。」

同樣以胎生苗方式繁殖的是木欖,胚軸比水筆仔大。Angie耐心地說:「木欖的果實呈長長欖形,是首先被人叫紅樹的品種,當它的樹皮被刮傷,很快會氧化成紅色,因為樹皮的單寧酸含量比較高,東南亞一帶會利用這些木頭來染布。」

在鹽份高的泥土成長,植物都發展出一套排鹽技能,例如桐花樹葉面有一層厚蠟質,減少水份流失,亦有鹽腺排走體內過多的鹽份,上面灰灰的正是鹽的結晶。

「海欖雌」除葉面有鹽腺,也長出露出泥土的根幫助呼吸。Angie認真地說:「這品種在其他地方少見,大澳卻有大片,因為鹽田出入水口窄,海水進去後較難流出,水浸時間相對長些,有利這品種生長。」

泥灘上有以濕潤皮膚呼吸的彈塗魚,水中亦有多群小魚在陽光下閃耀着鱗片,Angie表示這裏少有大魚出沒,是孕育小魚小蝦小蟹的理想地點。「紅樹林對很多海洋生物來說猶如育嬰場。」

水退,大量招潮蟹在泥灘上挖出一個個洞作為臨時居所,可幫缺氧的泥灘疏氣。「潮退牠們會出來覓食,招潮蟹無法長時間泡在海水,潮漲就找位置躲起來,會看到牠們排成一列在海水上,畫面有趣。」雄性招潮蟹其中一邊蟹鉗特別大,但甚少打架,偶爾活動地方不夠才彼此示威。「牠們先舉起蟹鉗揮舞,看誰的鉗子比較大,如果較小的一方沒退縮,才用鉗格鬥。」

Angie指出,招潮蟹對紅樹林非常重要:「牠們將一塊塊泥塞進口再吐出,其實並非吃泥,而是吃裏面的有機物。」紅樹林留下不少有機物如枯葉在泥中,小生物以這些有機物為食糧將其分解,剩下的物質又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形成環環相扣、互相依存的生物鏈。

品種夾雜吸引候鳥

這些紅樹林都長得很高,「香港已不算最理想紅樹生長地點,冬天稍微冷了些。」大澳紅樹林的生長特色是品種夾雜,隨機分布,Angie停一停再說:「天然紅樹林呈帶狀分布,因為它們喜歡泡水的時間不同,大澳多人造環境,水流較慢,種子飄落那裏就在那裏生長,沒清晰的劃分。」有了樹木庇蔭,冬季吸引不少候鳥落腳,訪問當天就看見小白鷺、野鴨、白胸苦惡鳥等,Angie就見過新基街附近的紅樹林吸引多達80隻白鷺棲息。

大澳茂盛的紅樹林一直沒受太多人關注,長春社在申請大嶼山保育基金資助後,於202111月正式開始研究。「大澳一向是旅遊熱點,有不少自然環境,同時面對發展壓力,我們想知道社區如何看這些議題。」Angie說。長春社很快得到民間組織大澳非茂里支持,German是組織創辦人之一,除了生態調查,也幫忙跟不同居民作深入訪談,部分調查成果正在「What's『濕』?紅樹林保育@大嶼」生態展覽展出(即日至430日,東涌社區聯絡中心新翼)。

German是大澳土生土長居民,除了參與這次生態調查計劃,也在大澳設立流浪貓之家,推廣文化活動。她很欣賞大澳的紅樹林風景,尤其是新基街一帶。「這邊有最後荒廢的鹽田,仍可看到舊日建設,有山有紅樹林有棚屋,保留幾十年前景象,我經常帶團介紹這邊的生態和文化價值。我們需要多些人理解和珍惜這地方。」

從前大家都覺得紅樹林只是野草野樹,不怎麼理會,German記得小時候常和其他孩子跳下鹽田的水塘捉魚,早上也會被紅樹林的喧鬧鳥聲吵醒,對此習以為常,不懂欣嘗,反而盼望大澳能盡快發展起來,讓生活更方便。工作後,German發現從前嫌棄的才最珍貴,「大澳保留了很多老東西,老人家仍去捕魚,他們在棚屋露台修補漁網,街坊彼此熟悉,保留從前的人情關係,也有天然環境,不止人與人親密,人與自然的距離也近。」

中年人格外有感情

近年大澳有不少發展影響紅樹林生長,但它生命力旺盛,繼續不斷擴張。2005年政府再培植一些新品種,作為興建機場破壞濕地的補償,範圍變大,近5年生長迅速,連行人路也長出樹苗,惹居民投訴。紅樹林底有不少垃圾累積,有些是海洋垃圾,有些來自陸地,疫情時大量遊客湧進隨意丟棄,也讓居民反感。Angie形容,大澳人對紅樹林的觀感複雜,雖然有投訴,卻喜歡在棚屋露台賞鳥看蟹,到泥灘抓小魚小蝦釣魚,若提出剷除紅樹林作其他發展,他們非常反對。

German強調只需要做好平衡:「我曾到馬來西亞,他們同樣有海邊棚屋村落,卻長期風平浪靜,因為當地有茂盛的紅樹林,阻擋風雨侵襲,能吸收空氣中的水氣,過濾環境中有害物質。我在大澳經過多次嚴重颱風,參與救災工作,無論天災如何嚴重,村落都沒被摧毀,其實是福地,更應該保留這個地方有價值的東西。」

大澳人對紅樹林觀感不一,老一輩不以為然,年輕一代多已遷出不太重視,只有中年人因在這裏成長,格外有感情,特別關注保育。Angie希望研究資料能幫助未來的管理、規劃和教育工作,讓居民樂意保留紅樹林。「在大澳做保育工作,是建立歸屬感過程,始終保育需要一代代傳承,不同世代的人都要認識參與,才能持續發展。」

German感嘆通關後遊客大減,生態文化教育旅遊或許是村落出路,對社區影響少,也能帶來人氣。要爭取社區支持並不容易,就如她當初做流浪貓工作很困難。「要先讓街坊了解到貓也是大澳社區的一分子,社區成員不止人,還有其他動植物,整個環境。」

撰文:張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