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3日星期三

【佛誕】爭議聲中辦放生團 保育機構:政府立法前教育是唯一出路


原文連結在此: 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183667/佛誕-爭議聲中辦放生團-保育機構-政府立法前教育是唯一出路
《香港01》上月直擊有佛教團體在鯉魚門大廟海域舉行「海上大放生」,不但發現有人放生外來品種星鱸,更有魚有的掉到海上已反肚。

一直反對盲目放生活動的保育機構生態資源有機中心,第三年與佛教團體復辦「另類放生團」。有別於坊間的放生活動,這個放生團沒有法師頌經,也沒有「深海怪獸」沙巴龍躉,只有生態專家隨船,向善信講解較保育的放生方法,以確保魚苗放生後可在野外生存。不過活動惹來不少爭議,有人批評活動助長放生風氣,也沒有解決捕獵需求上升的問題。但活動主辦人認為,目前仍看不到政府會立例禁止放生,因此只好透過「另類放生團」教育公眾如何胡亂放生所帶來的災難。
兩年前懷疑有人將數百隻巴西龜放生大海,釀成生態大災難。(愛護動物協會提供)
兩年前懷疑有人將數百隻巴西龜放生大海,釀成生態大災難。(愛護動物協會提供)

善信趁佛誕放生積功德 往往變成殺生作孽
今日(5月22日)便是佛誕,有不少善信會以放生來行善積德。然而,放生往往變生殺生,因為過去不時有人將淡水生物放到海裡,例如兩年前便有人一次過將數百隻在淡水棲息的巴西龜放到大海,結果大部分慘死,善信原本想積福,但最後變作孽。

同年香港佛教聯合會發聲明,指出放生的理念,就是把將被殺害或處於困境的動物,放回原來生活的大自然,讓其自然地繼續生活,從而減少人類對自然生態的破壞。
為免放生活動成為商人謀利的機會,而令動物因被補捉而受到更大的痛苦,團體或個人應具備佛法的智慧,並應考慮動物會否於放生後無法生存?會否為本地生態帶來疾病或威脅?

2016年佛教聯合會聲明部分內容
保育機構在爭議中舉辦放生團。(生態資源有機中心提供)
保育機構在爭議中舉辦放生團。(生態資源有機中心提供)

保育機構:放生者不想動物送死 但不懂如何放生
雖然宗教放生活動屢釀生態災難,但保育機構生態資源有機中心,將在今年6月第三度與佛教團體復辦放生團。該中心總監程詩灝表示,有關活動早於十多年前舉辦,最初是與學校及佛教團體合作,透過放生活動灌輸保育概念,後來發現參加者的保育意念成熟了,活動因此而停辦。直至三年前獲佛教團體主動邀請,他於是復辦放生團,每年6月買魚放生:「不少人堅持放生,他們全部人都不想做壞事,送動物去死,但奈何他們不懂如何放生。」

既然要灌輸正確的放生觀念,活動的細節均非常講究。程詩灝舉例,放生的魚苗大小,一般為8寸至10寸;魚苗由街市及魚排購買;放生的數量按參加者數量而定,以一百人的放生團為例,大約會放生一千條魚;至於放生的魚苗物種,必須為本地原生物種,例如火點、紅鮪、黃腳鱲、烏頭等。

放生要配合天時地利 潮汐漲退也要考究
除了這些因素外,放生的時間及地點也十分重要。程說,放生的時間多數會選擇在中午:「中午的水漲及水退已定下來,魚苗被放生後可以有兩、三個小時的適應期,然後隨水漲游走。放生的其中一個地點選在南丫島的深灣,那裡兩邊是石礁,中間是海床,水漲時魚苗會游向東南面,不會造成大量魚苗困同一海面的情況。
保育機構會在擬放生的魚兒貼上標記,追蹤牠們的去向,確保牠們能存活。(生態資源有機中心提供)
保育機構會在擬放生的魚兒貼上標記,追蹤牠們的去向,確保牠們能存活。(生態資源有機中心提供)

爭議聲中復辦放生團
放生團復辦了三年,惹來了不少爭議,不少團體批評他所舉辦的放生活動,或助長放生風氣。其實早前兩年,該中心曾發表一份《永續環保放生指南》,教授公眾選擇合適的魚種及地點放生,但《指南》推出後旋即被惹來其他環保人士質疑,例如《指南》沒有提出如何減少源頭捕獵壓力。

生態資源有機中心編撰的《永續環保放生指南》中建議放生的魚種:
「呼籲大家大要放生,善信便不會放生?這是掩耳盜鈴。」
生態資源有機中心總監程詩灝

程詩灝(羅俊文攝)
程詩灝(羅俊文攝)

面對著種種爭議,程詩灝仍在爭議聲中堅持舉辦放生團:「我被罵了十多年,已經習慣。」

他解釋指,禁止宗教團體放生在現階段不能「一刀切」,因他認為仍未見到政府會就禁止放生立法,即使他朝一日政府立法,當中也要經歷一段很長的「空檔期」,在這段期間為免有人胡亂放生釀成生態大災難,須教導公眾如何正確放生,才是目前唯一的「出路」。他又反問,一味呼籲大家不要放生,是否真的可以如願以償:「呼籲大家大要放生,善信便不會放生?這是掩耳盜鈴。」

漁護署回覆指,現行法例無禁止放生活動。然而,野放動物可能影響本地生態平衡,如放生的物種屬外來物種,或會與本地物種爭奪食物及棲息地等資源,對生態造成嚴重影響,故當局一向不鼓勵市民野放動物。在2017年,當局共接獲3宗有關懷疑不當放生動物的投訴,投訴指涉及龜及蝗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