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0日星期三

2017全港麻雀普查日結果 / 香港觀鳥會

原文連結在此: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51733
香港觀鳥會彭俊超博士表示:「根據最新一次調查顯示,估計香港現時約有31萬隻樹麻雀,非常接近去年統計的32萬隻,反映市區的生態環境變化不大,也反映一般市民的調查能力經得起考驗,是進行科學調查的生力軍,亦證明這項以公民科學為基礎的調查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去年,香港觀鳥會舉辦首次「全港麻雀普查日」,招募超過400位市民參與。為了提高調查的準確性,本年度更安排了兩天的同步普查,分別在五月七日及七月二日,共招募超過600名市民參與,為保育城市中的雀鳥盡一分力。

兩天的麻雀普查結果非常接近,分別錄得4,772及4,745隻樹麻雀,去年則錄得4,503隻。最後根據各生境的面積及麻雀密度計算,估計今年全港約有31萬隻樹麻雀,去年則有32萬隻,數字非常接近。以平均密度計算,今年每平方公里有1,355隻,去年約有1,634隻。
一群樹麻雀© Sherman Yang/香港觀鳥會

調查亦顯示樹麻雀喜愛棲息於住宅區、康樂及休憩區中,每平方公里約有1,700至2,000隻,農地和工業區相對較少,每平方公里約500至600隻,反映樹麻雀非常適應市區的環境,大部分樹麻雀都會選擇在市區棲息。

相反,農業區的樹麻雀數量明顯下跌,我們估計可能有三個因素:(1) 現時香港的農友較少種植穀類農作物,多種蔬菜,難以吸引樹麻雀;(2)大部分在農地錄得的樹麻雀均在覓食而非築巢,因此數字較波動;(3) 季節亦會影響農業區樹麻雀數量,穀物收成期自然會吸引更多樹麻雀聚集。以上水塱原濕地為例,由於近年水稻田面積持續增加,每當秋天水稻成熟時都會吸引樹麻雀前來啄食,因此於秋天時會錄得較多數量,而數字下降則反映出牠們會於不同的地方覓食及築巢。

是次普查共記錄43個雀巢,彭俊超指出樹麻雀喜築巢於建築物的外部結構,如排風口、外牆、冷氣機及喉管等,佔麻雀巢總數的84%,樹上築巢只佔總數的16%。雖然樹麻雀以「樹」字冠名,但牠們似乎並不喜愛在樹上築巢。另外,兩天普查分別錄得得72及71隻幼鳥,不過由於幼鳥一般會藏匿在隱蔽處,或者幼鳥剛孵化,還未能離開鳥巢,因而難於觀察以致數字可能會偏低。
樹麻雀在巢中© 鍾潤德/香港觀鳥會

普查更記錄了樹麻雀的行為,如覓食、停棲、求偶等。在覓食方面,約40%的樹麻雀在公園休憩地區覓食,反映公園是樹麻雀十分重要的覓食場地,例如泥土中的無脊椎動物、多種類的昆蟲及果實等,均會吸引樹麻雀前來覓食,特別是到了繁殖期,幼鳥更需要補充動物性食物。

是次樹麻雀普查是一次重要的資料搜集過程,不單只有鳥類專家參與,更有普羅大眾的支持,成為這類研究及保育雀鳥的「關鍵多數」,這正是公民科學的重要意義。兩年的普查結果非常接近,證明只要提供合適的訓練,公眾亦可收集可靠的數據,麻雀普查亦正正提供一個平台讓公眾實踐公民科學及環境教育。
麻雀普查員正進行麻雀調查© 香港觀鳥會

今年兩天的普查均於上午9時至10時同步進行,78條長約一公里的普查路線,覆蓋全港18區,路線上包括不同的土地用途,例如公園、工業區和鄉村等6種不同的城市生境,參與調查的市民共有618位,年齡由5歲至80歲。

本年度的計劃其中一個項目以中學生為對象,名為「城市生態大使訓練計劃」,10間中學共九十多位中學生接受為期兩個月的自然生態及生態調查訓練後,需要在自己的社區設計一條路線,進行最少三次生態調查及資料分析,為社區搜集基本的生態資料。計劃亦包括製作一個鳥類巢箱,提供一個更穩固的居所予鳥類繁殖,同時規劃一些配套如栽種一些開花植物使巢箱對鳥類更具吸引力。最後更要為當區學生提供三次生態導賞活動。是次生態調查總共在10個社區進行,包括大小型公園及屋邨。綜合各調查報告所得,學生在公園及屋邨均記錄到不少細葉榕及羊蹄甲科的樹木,而灣仔區亦發現了赤腹松鼠及小葵花鳳頭鸚鵡。
同學正在製作鳥類巢箱© 香港觀鳥會

整項計劃由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環境運動委員會資助,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香港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及香港自然生態論壇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