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從台灣狂犬病看香港獸醫學院 / 何偉倫

《信報財經新聞》,2013/8/7

香港作為一個開放型的國際城市,每天既要面對高流動性的人貨流轉,也要面對訪客和貨物從外地帶入細菌病毒的危機。近年,沙士及禽流感等以動物為傳染源頭的傳染病一再在本地發現甚至擴散,正好印證出城市大學倡議設立的獸醫學院有其必要性;現實卻是,設立獸醫學院的建議卻被各方大撥冷水,引來負面評論天天連載,彷佛沒有人想香港開設獸醫課程。
不少評論認為香港根本沒有開設獸醫學院的空間。早前有資料提及香港獸醫學會曾於2011 年進行調查,發現本港狗數目從2005 年至2010 年上升近40%,同期獸醫數目則上升約66%;部分評論認為數據顯示獸醫市場供過於求,使畢業生難在本港市場立足,倒不如集中資源加強現有醫學院的科研能力,藉協同效應推動更有效的研究。

推動動物傳染病研究

無可否認,過去數年本地獸醫的註冊人數有顯著增幅,但增幅與基數之小不無關係。現時註冊獸醫約有600 多人,即每100 萬人有68 名獸醫,澳洲和日本則是每100 萬人有332 和281 名獸醫,香港的比例明顯偏低;而且本港獸醫大多畢業於台灣、英國和美國的獸醫課程,執業獸醫可能會因為缺乏支援架構和進修機會而回流到畢業的地方,流失率可以很大,開辦本地課程可以確保每年為市場注入新血。

現時絕大部分註冊西醫會透過報讀課程考取專科資格,本地註冊獸醫取得專科資格的卻少之又少,與西醫和牙醫相比可謂乏善足陳,大有改善的空間。

比方說,本港天氣潮濕,皮膚病對本地動物可說非常普遍,相對於其他地方的皮膚專科獸醫訓練,香港便可能較為失色;再以現時正慢慢成為各地獸醫界發展趨勢的「中獸醫」為例,原來中國很多年前已開始為動物施行針灸和草藥治病。

此外,中獸醫亦特別適合年紀較大的動物,對患有風濕和關節炎而需要長期用藥的動物而言,可以減少對肝腎功能的影響。可見設立獸醫學院不但讓本地獸醫得到一個有助進修的途徑,同時亦可吸引世界各地獸醫來港學習,從而與其他界別以至鄰近地區進行學術交流。

事實上,培訓多一些本地獸醫,對寵物和飼養者均有裨益。獸醫多了,就診方便了,競爭大了,服務也該可以更加精益求精。當費用有下調空間,飼養者也就有更大的動力為染病的寵物就醫。對於當下還未普及的寵物保險、寵物美容和寵物托管市場而言,絕對是提升服務的催化劑,相信小動物可以更有保障地生活。城大校董會主席胡曉明早前提及, 「成立動物醫學院並非為了培訓治治狗的獸醫,也會研究動物病毒傳播以至食物安全……」可見獸醫的工作並非只是學懂如何醫治寵物,也會包括預防動物傳染病的研究,例如禽流感、沙士等,這都是以動物為傳染的主要源頭。

就以近日在台灣已經絕跡超過五十年的狂犬病再次迅速擴散為例,早前竟然有台灣官員表示「因為很久沒有人診斷過狂犬病,所以完全沒有想及……」,可見病理學家和微生物學家固然重要,但一班熟知動物習性,長期研究各種動物的動物學者可以更有效地追本溯源,協助相關部門採取更為適切的措施。長遠而言,更有望可以設立一個動物資料庫。

有望建立動物資料庫

教資會曾經指出,審視院校申請成立新學科時,會考慮該等學科是否可以與現有課程產生協同效應,因而有一些評論認為,即使香港需要開設獸醫學院,也應該讓設有醫學院的大學開辦。不過,從不少外國院校開辦獸醫學院的經驗可見,沒有開設醫學院亦有能力辦獸醫學院;而醫學院亦可能與獸醫學院爭逐資源,因而不少外地的獸醫學院也是獨立於醫學院的。

此外,亦有不少反對者認為香港沒有畜牧業,沒有明顯需要開設獸醫學院,也沒有地方讓學院做研究、實習。誠然,香港地少人多,人口密集,特區政府甚至需要四處撲地建屋,表面上似乎容不下牧場,但本港仍有不少地方,例如賽馬會和海洋公園育有大大小小的動物供獸醫學院作參考之用。

本地現時也有不少農場,在華南地區更有不少牧場、動物園可以作為獸醫學院學生的實習場所。香港的中醫藥學院醫學生正正以本地學習、內地實習的形式運作多年。凡此種種,可見香港既有能力,亦有需要設立獸醫學院。

新力量網絡研究員
何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