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6日星期五

極危鸚鵡流落香港 繁衍免滅絕

《蘋果日報》,2017/1/5

一群異鄉不速之客,難得獲收容庇護,倖免滅絕。香港大學學者與澳洲學者研究發現,非法貿易令部份野生動物流落異鄉,卻意外在他鄉繁衍族群,令本來瀕危的種群得以保存。當中被評定為極度瀕危物種的小葵花鳳頭鸚鵡,在香港數量達200隻,佔全球數量一成。學者指出,高度城市化的香港,亦可以在保育全球性受威脅物種中扮演重要角色。

現有200隻 佔全球數量一成

港大研究助理教授Luke Gibson和澳洲國立大學的楊鼎立聯手研究,發現49種全球性受威脅的生物,在自然分佈範圍以外地區建立種群,例如屬於瀕危的爪哇野牛(Banteng)引入澳洲北部科堡半島後,數量比原生地更多。小葵花鳳頭鸚鵡原本數量逾萬隻,原生地印尼及東帝汶卻因偷獵影響只餘1,500至1,700隻。

Luke Gibson估計,小葵花鳳頭鸚鵡在交易過程被無意或故意釋放到新環境。大約在1850年,一批該品種的鸚鵡流落到香港,落地生根,現時數量已達200隻,佔全球數量一成。他說:「偷獵者走盡全球最偏遠的生態角落捕獵野生生物,用作製造衣服、食物或作為寵物。有些生物得以在過程中逃脫,在其天然居住地以外的地方繁衍。」

研究提出,將其他地方繁衍的種群帶返印尼和東帝汶,紓緩當地因偷獵引致的問題,同時可減低外來雀鳥對香港生態的威脅,包括壟斷築巢位置導致本地原生雀鳥數量下跌。研究已在國際研究期刊《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發表。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分析,小葵花鳳頭鸚鵡在香港開埠後隨商船、商人抵港,一直在城市邊緣的綠化地帶居住,例如在中環香港動植物公園、半山區可見其蹤影。他認為,香港法例禁止捕獵野生雀鳥,是該品種在香港「安居樂業」的主因,暫時未見影響原生雀鳥生態。對於研究建議運送瀕危物種返原產地放生,他認為將雀鳥送返原居地問題很複雜,例如要考慮印尼盜獵嚴重問題,「會唔會俾人捉番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