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星期五

望魚缸 養蜥蜴 改好學生情緒行為靠呢啲?

《蘋果日報》,2017/10/18

現今香港學生壓力沉重,應付學校功課和考試之餘,還有密密麻麻的課外活動。浩霖和鍚騰2位本來屬於主流學校的學生,因為反叛好動,討厭坐定定上學,結果測驗捧蛋,經常被老師投訴,成為學校的問題學生。後來,他們經過社會福利署和教育局合辦的「中央統籌轉介系統」轉入屬於群育學校的東灣莫羅瑞華學校寄宿,竟然漸漸在行為態度上有改善。學校在主流課程以外,還有針對照顧小朋友情緒和行為的教育,從而糾正他們的情緒管理、待人接物及學習障礙等。小朋友由星期一至五都在學校寄宿,究竟一日又是如何過?他們又學習到甚麼?

「我在之前學校很頑皮,甚至被校長投訴。」錫騰3年前在主流學校就讀,經常上堂睡覺,考試又不及格。即使被老師訓話,也只當耳邊風。後來轉入東灣莫羅瑞華學校讀四年級,一開始也不習慣,因為24小時都有學校和宿舍規矩要遵守,被迫把最愛的遊戲機及手提電話放下。而浩霖則在大半年前因為成績及家庭照顧問題轉入來就讀四年級,不能再在家過「無王管」的生活。他們表面看來和一般小朋友沒分別,但其實有情緒和學習困難,甚至缺乏家人照顧,份外需要學校照料脆弱的情感需要。

根據東灣莫羅瑞華學校2016-17年度的內部統計,校內約60名學生主要有42%具有過度活躍及專注力缺乏症、12%對立反抗症,以及29%學習障礙和智能限制。學校28位教職員採用1:12的班師比例,幫助跟進學生不同的學習進度及情緒需要。

學生在星期一至五均過著規律生活,到星期五放學後則可回家放假。每天早上7時,社署負責的兒童宿舍導師會叫醒小朋友。9時,學生到只有數步之遙的學校集隊上學。中午12時20分和老師一起在飯堂吃飯,之後上課直到下午4點半放學。

學校時間表雖然看來硬崩崩,但其實除了中、英、數、常識,學校善用大嶼山石壁的自然環境,建立了「大自然教室」,教育孩子生命可貴。負責老師鄭燕妮主任在學校任教多年,她見證小朋友因為和小動物互動,漸漸出現變化:「學生認識如何對另一個生命負責,透過大家合作打理和照顧小動物,培育出責任感。」不但如此,她看過一些較情緒化的學生,暴戾的情緒變得溫柔:「他上堂問我可否望望倉鼠仔,之後拿上輕輕摸,簡直像另一個人。」甚至有學生在發脾氣的時候,主動舉手問老師可否搬椅子去看金魚缸,結果看了十多分鐘便平靜下來。

逢星期三,小朋友更可以上「自主課節」參加興趣班,包括樂團、陶藝、大自然、話劇、書法、足球、編程和Lego等;逢星期五則可以玩課外活動:籃球、獅藝、口琴、小結他、跆拳道、地壺球等。現在錫騰是籃球隊成員,更曾奪獎;而浩霖擔當地壺球隊長,帶領隊友「衝鋒陷陣」。他們均說在以前除了打機沒有其他興趣:「以前學校(對課外活動)沒有興趣,愈大覺得原來很好玩。這裡的群體生活,總比獨個在家好。有更多朋友一齊玩,有時不用一個人留在家。」學校只有60個學生,日夜相對下很容易打成一片,跟同伴在這個成長中轉站互相扶持。

笑容滿面的浩霖,以往經常對媽媽發脾氣。不過自從寄宿後,現在爭吵少了,珍惜多了:「我會天天打電話給媽媽。」口齒伶俐的鍚騰也曾被選為司儀,得到口硬心軟的爸爸稱讚,讓他也掩不住自豪起來。不過對於小朋友而言,就算學校多好玩,還是最期待回家和家人團聚:「學校飯菜不好吃,還是媽媽煮的最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