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日星期一

全港得80隻導盲犬?本土訓練刻不容緩 / 李永政

2017-10-01 19:00
原文連結在此: https://www.hk01.com/01博評-香港地/122701/-%E5%8D%9A%E8%A9%95-%E5%85%A8%E6%B8%AF%E5%BE%9780%E9%9A%BB%E5%B0%8E%E7%9B%B2%E7%8A%AC-%E6%9C%AC%E5%9C%9F%E8%A8%93%E7%B7%B4%E5%88%BB%E4%B8%8D%E5%AE%B9%E7%B7%A9

想必《導盲犬小Q》的故事打動了不少觀眾,片中小Q和男主角共同度過了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時光。在現實世界中,導盲犬和視障人士的處境又如何呢?

9月28日,義務工作發展局頒發傑出義工獎,一位導盲犬導師因多年來致力將導盲犬服務本地化及普及化獲得該獎。導盲犬導師的職責是什麼,如何培訓導盲犬,導盲犬服務已經實現本地化和普及化了嗎?這些答案恐怕未如小Q的故事温暖人心。

根據香港統計處2015年《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顯示,有174,800人有視覺困難(視障),佔總人口2.4%。香港導盲犬協會則指,全球正在接受訓練的導盲犬約佔視障人口的百分之一。17萬視障人士中,約有1,700人需要導盲犬服務,早年政府曾撥款資助康復機構推行導盲犬使用者培訓先導計劃,但成效有待考量。目前全港工作中的導盲犬不到30隻,包含幼犬和種犬在內的總數約80隻,還有大量視障人士未能使用導盲犬服務。

香港首次提供導盲犬服務為1975年,當時的導盲犬來自澳洲。四十年來,本港始終未能形成成熟的導盲犬服務體系。現時導盲犬主要從外國引入,需要一定時間習慣陌生環境,同時社會整體對導盲犬服務還不夠開放,導盲犬訓練可謂難上加難。
導盲犬服務已經實現本地化和普及化了嗎?(《陪著你走》 劇照)

儘管近年來社會對導盲犬的歧視和抗拒現象有所緩和,但還是能從生活的各方面感受到導盲犬服務處在社會福利的邊緣地位。最普遍的情況是,當視障人士和導盲犬到餐廳吃飯,店主會以動物不得入內為由拒絕,或特意安排視障人士坐在角落、與人群隔離。而在交通出行方面亦會面對類似問題,巴士或的士司機大多數情況會同意導盲犬上車,但拒載或另眼相待的情況仍會存在。最受限的情況恐怕來自房屋署的限制,有的樓宇住戶禁止飼養狗隻,直接阻礙了住戶撫養幼犬,造成導盲犬訓練環節中的「家教訓練」難以進行,進而影響「社會化訓練」。

事實上,《殘疾歧視條例》寫明,視障人士帶同導盲犬可以進入任何公眾地方。而就食物業處所的規定,《食環署衞生守則》則指明,「不得帶同狗隻進入食物業處所,除非該狗隻是充當失明人的嚮導」。顯然社會仍會出現歧視現象,與相關條例未有普及不無關係。
視障人士與導盲犬到餐廳吃飯時,不時會遇到尷尬情況。(視覺中國)

另一方面,本港不僅缺乏導盲犬,導盲犬訓練員的人數亦屈指可數。從社會出現導盲犬服務意識至今,僅有一位在港培訓的本地訓練員取得國際認可。同時,不僅是導盲犬有其煩惱和壓力,訓練員又何嘗不是?在本港想成為一名導盲犬訓練員,不僅會同導盲犬一樣受到異樣的目光,還要面對人工低、責任重的負擔。

不可否認,屬於小眾福利的導盲犬服務,難以成型有多方面原因。有愛狗之人必有怕狗之人,在多數公眾場所本不會有動物出現,公眾見到導盲犬難免出現心理牴觸。但視障人士屬於弱勢群體,導盲犬服務本應是視障人士可以享有的社會福利,如今卻成為特殊權利需求。若要改善這個現狀,需要公眾對導盲犬服務有更多的認知。

現時香港有逾千人需要導盲犬服務,然而訓練導盲犬和輔助視障人士的配套設施仍有很大落差。形成成熟的導盲犬服務體系難以一蹴而就,唯需政府主動調整條例配合發展,鼓勵培養本地導盲犬及訓練員,才有利於本港長遠發展導盲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