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星期三

10年減六成 僅61條存活 中華白海豚難居香港

《新報》,2013/6/19

中華白海豚「家不成家」!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最新研究顯示,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數目,在過去10年大減六成,估計目前只剩61條,大嶼山東北水域的海豚數量更在一年間減少八成,只有4條。學會歸咎港珠澳大橋在大澳對開水域興建人工島的填海工程,要求政府暫緩多項在大嶼山以北水域的填海工程計劃,並進行全面環境評估,以及盡快劃出海岸公園。

早在17世紀,中華白海豚已在香港水域定居,深受香港人喜愛,是香港的吉祥物之一,亦是香港人評選「我最喜愛海洋10寶」的第一位。近年,中華白海豚在香港生活,須面對填海和水質污染等問題,其生存範圍及空間大幅減少,而繁忙的海上交通,致使牠們更容易被船隻衝撞。

歸咎港珠澳大橋工程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華白海豚數目再創新低,由2003年的158條,大幅減少至去年的61條,10年內大減61%。其中以大嶼山東北的情況最嚴重,在一年間下跌80%,由20條減至4條;至於大嶼山以西水域,雖是最重要的海豚活動水域,但海豚數量亦由2007年的54條減至17條,跌幅高達68%,情況令人憂慮。

學會會長洪家耀指,白海豚數量受港珠澳大橋於廣東水域的人工島填海工程,以及大嶼山東北的過境設施填海工程影響大幅減少。他說:「中華白海豚能否在本港繼續生存,情況已到達臨界點,憂慮未來牽涉650公頃填海面積的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及300公頃面積的龍鼓灘填海工程一旦落實,海豚的未來將不堪設想。」至於路政署當年於環評報告中承諾在人工島的大、小磨刀洲水域,成立海岸公園作補償,但該海岸公園卻要在2016年才成立,質疑「遠水不能救近火」。

倡暫緩多個填海計劃

洪家耀諷刺政府,最近宣傳「家是香港」,但海豚目前卻是家不成家。他要求政府暫緩多個在大嶼山以北水域的填海工程計劃,進行全面的環境評估,並以中華白海豚為指標物種,審視該水域的環境承載能力。

同時,他要求當局立即於大嶼山西部及南部水域落實成立海岸公園,並敦促路政署重新審視港珠澳大橋各工程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制定適切措施,遏止海豚數目持續下降的趨勢。

另稿:
海豚擱淺 平均每月兩宗

本港水域的海豚數目大幅減少,海豚除因填海工程影響而被迫遷離本港水域外,每年數十宗海豚擱淺事件亦是海豚數量下降的主因,當中三成為中華白海豚,江豚則佔約七成 ,平均每月有兩宗海豚擱淺事故。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鯨豚擱淺行動組」由2006年至今,聯同漁護署處理過的鯨豚擱淺確認個案共219宗,當中68條為中華白海豚,145條為江豚,6條屬其他鯨豚物種。

近年,每年約有20至40宗海豚擱淺事件,當中約七成為江豚,最近一宗在周一發現,是今年第六宗由保育基金接報跟進的江豚擱淺個案。海豚屍體發現時經已嚴重腐爛,未能確認其死因,已抽取樣本作進一步化驗。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副總監吳守堅表示,江豚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物種,現時在本港水域約有200條江豚,主要在香港東面及南面水域出沒。

發現鯨豚盡快舉報

由於2012年的江豚擱淺數字創7年來的新高,保育基金特別留意,但暫時未見擱淺數字有異常增加;而今年6宗江豚擱淺個案,亦較去年同期的19宗少。

保育基金呼籲市民無論發現活體擱淺鯨豚或鯨豚屍體,都應該盡快致電政府1823電話中心舉報,讓「鯨豚擱淺行動組」盡早到達現場,取得更多新鮮樣本化驗,從而了解鯨豚及其棲息地的現況,以協助制訂長遠而有效的保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