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4日星期二

500人豪花逾10萬放生 倒養殖魚落海  恐威脅原生物種 傳播疾病

《蘋果日報》,2018/4/23

臨近佛誕,不少善信會放生祈福。500名善信昨日參加「海上大放生」儀式,放生聲稱價值逾10萬元養殖海魚。有動物團體質疑在寵物店及街市購買的動物非原生物種,難以在野生環境生存,亦有可能威脅原生動物或者傳播疾病,繼而對生態造成負面影響。放生祈福隨時變殺生。

噶舉祈願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舉辦祈願法會海上大放生,放生的養殖海魚包括多條大海斑、鱸魚及紅魚等鹹水魚。主辦單位安排油麻地旅遊汽車渡海小輪,接載善信出海到鯉魚門天后廟對開海域放生。船上設壇舉行儀式,台上置有大寶法王畫像,邀來近20位喇嘛誦經,並筵開40席素食自助餐,每名善信收費280元。

兩艘漁船在鯉魚門海域待小輪抵達,隨即把養殖魚送上小輪,輪候的善信接過養殖魚後走到小輪右舷,把魚倒進斜道、送進海中。善信張先生說,過去有人將淡水魚倒入大海,放生變成殺生;也有團體買來淡水魚、海龜、龍蝦等在船上或岸邊放生。他強調,資深佛教徒不會這樣做,只有一知半解的善信才會。

愛護動物協會回應《蘋果》查詢時表示,很多人視放生動物為善行,用意是讓被囚禁的動物回歸大自然,免卻被屠宰命運,但事實上在寵物店及食物市場購買的動物並不適合放生。因牠們大部份不是原生物種,也有可能受傷或患病。再者,非原生物種難以在本地環境生存,人工繁殖的動物沒有野外求生技能,最終難逃死亡命運。

漁護署曾去信籲三思

愛協提醒市民,若放生地點不正確,錯選不合適動物生存的棲息地,導致動物痛苦及死亡,有可能觸犯《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第169章),最高刑罰為監禁3年及罰款20萬元。

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陳竟明表示,今次團體所放生的魚類,例如盲鰽、絲鱲等都屬於海魚,對生態威脅相對較低,但放生始終會影響生態環境,「任何放生都係唔贊成」。他續指,曾有團體放生沙巴龍躉,由於沙巴龍躉食量驚人、攻擊性強,令水域其他魚類被獵食或難以覓食,加上沙巴龍躉屬人工雜交品種,與其他魚類交配會威脅海洋生態;即使放生也不應放大型魚,應放魚苗,否則會影響生態環境。他強調本港水域不應進行放生活動,惟現時法例未有監管,促請當局加強立法。

漁農自然護理署稱,署方日前已去信有關團體,呼籲在安排放生活動前謹慎思量,以免對動物的健康和福利、以及本地生態系統帶來負面影響。署方昨日有留意活動情況,暫未發現虐待動物行為。

另稿:
曾有人亂倒害死淡水龜

多個宗教團體過去多次在本港水域「海上放生」,但隨時變「殺生」。最誇張事例發生於前年,汀九一帶海灘和深井釣魚灣兩個月內四度舉行放生活動,有人將大批淡水巴西龜放到大海,險釀集體殺生,終由愛護動物協會出動救回逾300多隻巴西龜(圖),惟部份龜最終死亡。

白鱔被放進引水道

去年佛誕,亦有佛教團體舉辦放生活動,稱替善信祈福積善,於青衣碼頭岸邊或乘船到荃灣海面放生,期間有海鮮檔工人送來9箱蜆、兩籮海星、12箱紅鮋、黃立䱽、石斑等生猛海鮮,讓善眾放入大海。除海上放生,亦有不少人到郊野放生,去年荃灣荃錦公路下花山,有村民指常見穿袈裟、道袍的人士帶領善信在引水道及附近山頭放生。村民稱善信會把蟋蟀、草蜢在山頭放生,另把白鱔、田雞放進引水道。結果蟋蟀及草蜢等疑不習慣野外環境集體死亡,屍骸遍佈草地發出陣陣惡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