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近年不斷捕捉西貢流浪牛,遷移到創興水上活動中心生活,有西貢居民拍攝到署方職員強行扯走幼牛上車。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主席何佩嫻批評,署方拆散幼牛與母牛,幼牛在欠缺食物的創興中心生活,生存機會大減,一隻編號674幼牛被流放後越來越瘦弱,今年中懷疑營養不良死亡。但漁護署指檢查顯示674是肝臟出現病變,其死亡未見與營養不良有關。
根據十四鄉村牛關注組提供的影片,去年9月漁護署職員以繩索綁住幼牛嘴巴和左後腿,職員一前一後扯走一隻幼牛,其間幼牛不斷掙扎叫喊,更兩度嘗試逃跑,最終被拖上貨車。市民一邊拍片一邊問,可否以麻醉方式帶走幼牛,但職員指用麻醉藥捕捉對幼牛更具風險。
難與成年牛爭食
何佩嫻指該隻幼牛編號719,被捕時約3個月大。據悉是村民見幼牛腳部受傷,要求漁護署治療,結果幼牛被捕後流放至創興。她批評漁護署強行拆散母牛與幼牛,疑違反助理署長薛漢宗今年4月24日在立法會聲稱,署方絕不分開母牛和未戒奶的幼牛。719被流放後出走,最終被漁護署帶返農場圈養。
何認為漁護署應一併帶走母牛和幼牛,「牛嘅親族關係好重,特別係母子好情深,中國人有句說話舐犢情深,幼牛係黐住媽媽嚟生存。」她指幼牛被放逐到創興後,沒有親族照顧,難與成年牛爭食,幼牛變得瘦骨嶙峋,如編號533的幼牛被放逐到創興後孤立無援,「佢周圍搵大牛搵奶飲,因為冇一隻係佢媽媽,所以俾大牛撞開佢,佢亦變得好瘦弱」。
義工亦發現幼牛屢有失蹤、被車撞死,甚至懷疑營養不良死亡個案。前年編號552的幼牛被放逐創興,牛媽媽連續幾天哀嚎,552在去年1月被車輛撞至盆骨爆裂而死。
另一隻編號674的幼牛去年12月在創興出現,今年5月變得很瘦弱,「佢瘦到啲骨現晒出嚟,連嘢都唔肯食。」署方收到求助後將幼牛帶返農場,其後回覆幼牛於治療期間自然死亡,何則懷疑是營養不良死亡。
惟漁護署指編號674是一隻約3歲成年雌牛,今年5月初接獲市民報告指674身體虛弱,署方把牠帶回打鼓嶺行動中心治療,治療後健康一度好轉,但在觀察期間死亡,檢查顯示其肝臟出現病變,其他器官未見有異,未顯示其死亡與營養不良有關。
署方又強調,捕捉到的流浪牛在絕育後,會遷移至同區較偏遠的地方;並會盡量一同捕捉母牛及其哺乳幼牛。在遷移任何牛隻前,獸醫會先檢查及評估,確保牠們健康狀況良好並能自行覓食,毋須依賴哺乳維生才會遷移。
另稿:
放逐草原 無樹蔭缺食物
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主席何佩嫻指,西貢流浪牛被放逐到創興水上活動中心,但當地是一片平原,沒有樹蔭遮蔭擋雨,草亦太短,牛隻無足夠食物,每日走到西貢各處覓食,但幼牛難以跟上。何和義工一直派草予瘦弱的幼牛,結果每次都有大牛搶食,反映當地無足夠食物。
現時何佩嫻與義工定期割草運至創興,8月下旬她再去派草派水,群牛湧至爭食。她指創興無法滿足牛群覓食需要,結果牛隻四散,有機會衝至馬路和村落;又指西貢多屬村牛,建議政府以閒置土地安置牛隻,亦可興建牛棚讓牛隻遮風擋雨,「減少佢哋瞓出馬路,或者霸佔村民康樂用地問題,減少居民投訴。」
團體促建牛棚
現時何佩嫻與義工定期割草運至創興,8月下旬她再去派草派水,群牛湧至爭食。她指創興無法滿足牛群覓食需要,結果牛隻四散,有機會衝至馬路和村落;又指西貢多屬村牛,建議政府以閒置土地安置牛隻,亦可興建牛棚讓牛隻遮風擋雨,「減少佢哋瞓出馬路,或者霸佔村民康樂用地問題,減少居民投訴。」
團體促建牛棚
何指曾與地政總署商討,在牛隻休息和經過地方興建牛棚,結果被漁護署否決。她促請漁護署盡快與保育團體商討長遠安置牛群的方法。
漁護署指創興地方廣闊,有充足食物、水源、樹林及供牛隻棲息的地方,被遷移的牛隻不局限於創興水上活動中心,可在郊野公園內走動。現時署方無計劃設立牛隻保育中心或開放式牛棚,就個別團體曾建議的牛棚選址,由於鄰近道路或民居,經評估後已回覆地政總署指不適合興建牛棚,如團體覓得其他地點及提出申請,會再作評估。
另稿:
絕育釘耳牌 減牛隻滋擾
漁護署牛隻管理隊在2011年年底成立,翌年開始「捕捉、絕育、遷移」計劃,主動捕捉流浪牛,再施行絕育手術,以及釘上耳牌記錄,減低牛隻對公眾和交通的滋擾;部份更被安裝GPS,方便署方監察活動範圍。
署方指絕育後的牛隻會遷往到同區的郊野公園,至本年7月於西貢區共進行297次牛隻遷移或放回行動,大部份牛隻健康良好。據署方今年呈交立會的文件,遷移地點需有足夠草源、水源及樹林供牛隻棲息,並與市區公路有一定距離等。惟因濕地不適合黃牛居住,故只能遷移少量水牛到米埔自然保護區。
另外,署方正研究在適當地點設置牛路坑,即在路面上安裝中間有坑的裝置,防止牛隻越過;亦在2015年起為偏遠地區的雌性牛注射避孕疫苗,控制牛隻數量。
漁護署指創興地方廣闊,有充足食物、水源、樹林及供牛隻棲息的地方,被遷移的牛隻不局限於創興水上活動中心,可在郊野公園內走動。現時署方無計劃設立牛隻保育中心或開放式牛棚,就個別團體曾建議的牛棚選址,由於鄰近道路或民居,經評估後已回覆地政總署指不適合興建牛棚,如團體覓得其他地點及提出申請,會再作評估。
另稿:
絕育釘耳牌 減牛隻滋擾
漁護署牛隻管理隊在2011年年底成立,翌年開始「捕捉、絕育、遷移」計劃,主動捕捉流浪牛,再施行絕育手術,以及釘上耳牌記錄,減低牛隻對公眾和交通的滋擾;部份更被安裝GPS,方便署方監察活動範圍。
署方指絕育後的牛隻會遷往到同區的郊野公園,至本年7月於西貢區共進行297次牛隻遷移或放回行動,大部份牛隻健康良好。據署方今年呈交立會的文件,遷移地點需有足夠草源、水源及樹林供牛隻棲息,並與市區公路有一定距離等。惟因濕地不適合黃牛居住,故只能遷移少量水牛到米埔自然保護區。
另外,署方正研究在適當地點設置牛路坑,即在路面上安裝中間有坑的裝置,防止牛隻越過;亦在2015年起為偏遠地區的雌性牛注射避孕疫苗,控制牛隻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