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4日星期五

污染東江水源頭疑害死30牛

《東方日報》,2017/11/23

港人每日飲用的東江水恐再被污染。廣東河源東源縣一條村落自本月十一日起陸續有牛隻染病死亡,當局近日通報指全村三百多隻牛中有九十五隻牛染病、卅隻死亡;令人擔心的是,爆發疫情的村落相當接近供港食水源頭的東江,有村民更指當地衞生情況惡劣。專家稱,牛隻可能是在水源地附近放養時感染細菌致死,當地水質情況令人擔憂。

東源縣畜牧獸醫漁業局周二(21日)通報稱,涉事的新港鎮雙田村位於東源縣北部,常住人口一千五百人左右,其中卅五戶養牛,共三百二十七隻牛。該局上周日得知相關情況後已立即派人調查,翌日再有九隻牛死亡。截至目前,共有九十五隻牛染病,其中六十五隻情況好轉,另有卅隻死亡。

或放養時染菌致死

雖然該村已有多隻牛死亡,但當局聲稱疫情「基本受控並出現好轉」,當地養牛戶已根據提供的方案措施做好牛隻隔離、治療等工作。同時,死牛已全部按照有關規定無害化處理,杜絕死牛流入市場。該局一名工作人員指出,牛染病後,從外表看不出問題,只有流口水等症狀,村民最初以為是中毒,但經相關專家調查後排除中毒,推斷是細菌感染。

專家初步判斷牛隻很可能是因「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致病。此類細菌通常存於土壤、污水中,雙田村四面環山,又是水源入口處,容易造成相應病原沉積,在水源地附近放養時感染概率高。

據了解,河源位於東江中上游,長約二百四十五公里,市區八成七面積屬東江流域,佔東江總長度逾四成五。東江流域中上游建有三座大水庫,分別為新豐江水庫、楓樹壩水庫和白盆珠水庫。由於雙田村靠近供港水庫之一的新豐江水庫,而水庫的水會經東江最大支流新豐江,直接供水到香港、深圳、東莞、惠州、廣州等地區;東江水源一旦受污染,約四千多萬名居民恐受影響。

水務署:粵指不涉中毒

事件令東江水安全成疑。不過,香港水務署在港設有在線水質監測系統,廿四小時監測東江水水質,因應實際水質情況,更會考慮是否需減少或暫停東江水供應。而水務署亦表示非常關注事件,已立即向廣東省了解事件,初步回應指牛隻是死於細菌感染,並不涉及中毒或水源污染,且牛隻屍體已經嚴格無害化處理和消毒,對水源沒構成任何影響,故廣東省當局認為沒需要就事件啟動粵港兩地就東江水水質所訂的通報機制。

水務署強調,所有原水包括輸港東江水會在濾水廠進行適當處理和消毒,清除雜質,確保食水水質清潔、衞生和不含病原細菌,才供給市民飲用。有鑑於事件會引起市民的關注,已即時加強監測供港東江水水質。

水諮會河源視察稱滿意

另水務諮詢委員會十二名委員於周二起一連兩日到河源考察東江供水系統,於昨午進行考察簡報會並指出,當地政府設獎金鼓勵民眾舉報水質污染問題。水諮會主席陳漢輝指今年東江水水質較去年有改善,感到滿意。

另稿:
雙田衞生惡劣 村民質疑疫情未受控

雙田村陸續有牛隻病死,專家初步懷疑可能是在水源地附近放養時感染細菌致死,當地水質情況令人擔憂。本報記者昨日特地走訪當地,發現現場衞生情況惡劣,且有村民直言前日仍有牛隻死亡,質疑當地疫情並未如官方所講受控。

記者到達雙田村後,發現現場有奇怪異味,新豐江水庫及村內小溪旁堆滿垃圾;與水庫僅幾十米遠的農田有被燒過的痕迹,且被灑上石灰消毒。有村民稱,下雨時水庫水會暴漲淹田,垃圾與污水「融為一體」;上周有牛屍漂入水庫未被尋獲。

垃圾倒入水流 傳出異味

一名藍姓男村民稱,其家有卅二隻牛,上周起有八隻陸續病死,損失慘重,政府未提及會否賠償。他又指,水庫與村內小溪相連,但村民及企業會將建築及生活垃圾倒入水庫及小溪,夏天時會傳出異味,河邊樹木會枯萎,情況已持續好幾年。十月收割農田穀物後,牛隻會在農田上放養,自由吃草喝溪水,懷疑牛隻染病與水質受污染有關。

仍有牛病死 促政府防疫

另一名藍姓女村民則指,前日另一戶村民仍有一隻牛病死,疫情根本未受控,故不少村民都很擔心,希望政府會做好相關防疫工作及水源保護措施。
對於當局有否抽檢土壤及河水,不少村民直言不清楚;至於所收割的穀物有否被當局拿去化驗,村民並未有透露。另有村民指,牛屍被當局填埋在水庫旁的山腳下,擔心下雨後屍水會流入水庫,繼而污染農田,且村民恐會飲到不潔食水,認為政府根本沒對牛屍做好銷毀措施。

另稿:
肇禍桿菌廣泛傳播 大量繁殖

「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可引致食物中毒,通常與未徹底煮熟食物、已煮熟食物但於不當溫度下儲存或長時間冷卻有關,當中以煮熟肉類和家禽為高風險食物。此菌特點是在適當溫度下可大量繁殖,當數目超過一億便會令人致病,若每克食物含少於一萬個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進食後通常不會令人患病。

徹底翻熱食物可殺滅

據香港食環署食物安全中心資料,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環境,常見於人類和動物腸道、動物源性的食物,以及接觸到泥土、塵埃或排泄物的蔬菜多含此菌。其最佳繁殖溫度偏高,約為攝氏四十三度至四十五度,不能在攝氏十二度以下的環境中繁殖。此菌在最佳繁殖條件下,每約七分鐘可增長一倍,是繁殖速度最高的食源性細菌之一。不過,此菌數目須超過一億才會令人致病,食物徹底翻熱可殺滅此菌。食安中心建議,處理食物時,如非即時進食,應把食物存於攝氏六十度以上、攝氏四度以下,以及避免將已煮熟食物放在室溫超過兩小時。

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引致的食物中毒,患者進食的十至十二小時內出現劇烈腹痛和急性腹瀉,通常可在廿四至四十八小時內康復。此菌絕少引致致命疾病,但身體欠佳人士或長者較易出現嚴重及持續症狀。二○一三年至今年七月,衞生署僅於一三年錄得一宗與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有關的食物中毒確診個案,涉及十二人,病人曾吃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