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17/11/24
本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數目近年屢創新低,2016至17年度僅得47條。有研究人員追蹤一條暱稱「裙腳仔」的中華白海豚長達17年,牠的經歷反映香港海域生態環境轉變,裙腳仔先後因港珠澳大橋、三跑工程而遷徙棲息地,近月背鰭受重創。研究人員慨嘆,人類是海豚最大威脅,亦是牠們唯一希望,促港府成立大型海岸公園及將高速船改道。
本地海豚研究人員在2000年遇到一隻海豚媽媽與一隻幼年海豚,此後經常再遇到這對母子,幼年海豚與媽媽生活9年才分開,而其他幼豚多在斷奶後兩、三年便獨立生活,因此研究人員以裙腳仔暱稱這條年幼海豚。
傷口或深至肺部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學術顧問洪家耀日前在facebook上載相片,敍述裙腳仔在香港海域的艱難生活,牠原在大嶼山東北面的大、小磨刀洲海域出沒,但港珠澳工程動工後被迫轉移到大嶼山西北海域,現時又因機場三跑工程,再遷徙至大嶼山西面海域。
研究人員今年3月仍見到牠身體健康,但兩個月前在大澳對開海域,發現牠背鰭嚴重受傷,估計被海洋垃圾從背鰭邊緣向下切割,現時牠仍能游動。洪家耀指,人類活動嚴重影響海洋物種生境,包括填海、海上交通、海洋污染、航運噪音和不負責任的海豚觀賞活動。
東華學院醫療及健康科學學院助理教授葛展榮指,要有更多資料才能判斷裙腳仔傷勢有多嚴重,但初步觀察傷口頗深,或已觸及肺部,增加感染風險。他指海豚背鰭受傷會影響游動、覓食和避開船隻能力,建議將情況盡早通報漁護署。
葛展榮的研究團隊自2014年3月起協助解剖擱淺中華白海豚和江豚。他指海豚較常因為呼吸道系統和消化系統問題死亡,創傷個案不算特別多,但團隊亦遇過懷疑遭船撞擊、只餘半截的江豚屍體。
翻查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資料,今年首9個月已有5條中華白海豚、12條江豚擱淺。今年9月便有一條中華白海豚於坪洲對開海域擱淺,身體嚴重腐爛,背鰭位置有一道長1米的傷口,深至內臟和肋骨,懷疑由船撞傷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