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星期四

「貓女俠」出書訴說大澳人貓情 倡社區動物共融

2017-11-28 16:52
原文連結在此: https://www.hk01.com/寵物/136784/-%E9%A6%99%E6%B8%AF%E6%9C%89%E8%B2%93%E5%B3%B6-%E8%B2%93%E5%A5%B3%E4%BF%A0-%E5%87%BA%E6%9B%B8%E8%A8%B4%E8%AA%AA%E5%A4%A7%E6%BE%B3%E4%BA%BA%E8%B2%93%E6%83%85-%E5%80%A1%E7%A4%BE%E5%8D%80%E5%8B%95%E7%89%A9%E5%85%B1%E8%9E%8D
水鄉大澳,棚屋景致入勝,日落黃昏迷人,成為吸引遊客的一道有名風景。大澳的魅力卻不止於景致,還有島上的一眾浪貓,讓水鄉冠有「香港貓島」之稱。

大澳有200多頭浪貓,全賴5年前「 貓女俠」的出現,她沒有超級英雄的斗篷面罩,卻常備貓籠與罐罐。

走過5個年頭,貓女俠娓娓道來屬於大澳與貓貓的故事,她不單是救貓,更想建立友善的社區文化,讓浪貓得以成為「社區動物」,安心做大澳的居民。

從見死不救到不可不救
人稱「大澳貓女俠」,張敏芳(German)自言是一名「九流義工」。有別平常劇本中,自小愛貓如命的義工角色,German直言從前不太好貓,更曾見死不救。「以前大澳太多貓,死貓很平常,屍體會被直接拋進海或垃圾桶裏。從前在垃圾桶聽見貓寶寶掙扎求存的呼喊聲,我也不會理睬或痛心……好如其他大澳人一樣。」她道。

直至5年前,恆常照顧浪貓的郵局局長退休在即,要返回原居地長洲,他找German幫忙「接任」。「當時我打死也不願出錢買貓糧,只答應餵貓。即使看見局長在外辛辛苦苦搬來貓糧,我也沒有插手幫忙……就只是餵貓而已。」她續說。
人稱大澳貓女俠,German卻自言是一名九流義工。(沈敏怡攝)

只是餵貓而已的工作,為何如今卻「變本加厲」?German直言:「有了感情,很難放下。」由以往一眾浪貓只期待局長到來,到後來親眤她的時間更多,數百頭浪貓,她隻隻也認識。感情這回事很玄,一旦建立,便無法回頭。自此,照顧大澳浪貓便成為她的日常工作。

成立流浪貓之家 幸遇有心同路人
眼見島裏浪貓的地位低微,German 5年前成立「大澳流浪貓之家」,冀助流浪貓融入大澳,不再被「流浪」標籤,能真正成為當地社區一員,融入水鄉風景。
擔起照顧浪貓的責任,German(左)與賢仔(右)每天早晚也會分工餵貓。(沈敏怡攝)在大澳推行了TNR計劃後,German用意放回成貓,幼貓便會捉回中心出領養。(沈敏怡攝)除了流浪貓之家外,German在吉慶街開設了貓cafe,希望好像浪浪別哭般,為浪貓提供一個家。(沈敏怡攝)在貓cafe的多位貓店長,大多也是成貓,出不了領養,German便收為自家主子。(沈敏怡攝)(沈敏怡攝)在貓cafe的多位貓店長,大多也是成貓,出不了領養,German便收為自家主子。(沈敏怡攝)在貓cafe的多位貓店長,大多也是成貓,出不了領養,German便收為自家主子。(沈敏怡攝)橫街窄巷,小店內外,總不乏貓的身影。(沈敏怡攝)在貓cafe的多位貓店長,大多也是成貓,出不了領養,German便收為自家主子。(沈敏怡攝)在貓cafe的多位貓店長,大多也是成貓,出不了領養,German便收為自家主子。(沈敏怡攝)在大澳推行了TNR計劃後,German用意放回成貓,幼貓便會捉回中心出領養。(沈敏怡攝)在貓cafe的多位貓店長,大多也是成貓,出不了領養,German便收為自家主子。(沈敏怡攝)
然而,她慨嘆大澳地偏人少,救貓工作要找人幫手也不容易。「這裏找貓義工很難,市區若有貓狗出事,網上發文一呼百應,但大澳貓出了事,難道要喊阿公阿婆幫手嗎?」可幸近年來亦遇上一伙有心人,好如多年來盡力救治貓咪的獸醫莊醫生;願意接送貓兒往來市區,又容許賒帳的的士司機;又好如幫忙餵貓的「麵包蘭」和百貨店老闆娘;更好如為了分擔救貓工作,特意搬進大澳的義工賢仔。
內街屋頂有一群常客貓,晚餐時間吹吹口哨便會現身。但German指不少年輕人近年選擇搬回大澳,將舊樓重建翻新,到時天台貓的去向何如,又是另一個社區問題。(沈敏怡攝)

數百隻浪貓 問題天天都多
雖幸得同路人的支持,但讓浪貓成為社區動物的理想仍然遙遠。German苦訴照顧浪貓的工作一點也不易,最初貓太多,橫街窄巷、棚屋內外,貓口數目多達500多頭。浪貓沒絕育不斷生育,到處便溺又偷魚吃,居民心底是厭惡的,毒貓事件亦因而頻生,令German決定開展大澳TNR(誘捕、絕育、放回)計劃。推行TNR計劃,除可抑制貓口增長外,也大大減輕貓兒各種發情、便溺等擾民行為,一度獲居民稱讚……

然而,居民的掌聲卻很短暫。浪貓的數目減少,卻又有人嘀咕野貓不能生,捉老鼠的貓少了,怪責絕育的聲音又四起。「前街太多貓,他們會喚我搬一些去後街……搬?如何搬?物件嗎?他們當貓是捉老鼠的工具,最好全島平均分配,但貓有地盤,不是話搬便搬……」她概嘆。
三五成群開餐,屋頂是牠們避開大狗的安全領域。(沈敏怡攝)內街屋頂有一群常客貓,晚餐時間吹吹口哨便會現身。但German指不少年輕人近年選擇搬回大澳,將舊樓重建翻新,到時天台貓的去向何如,又是另一個社區問題。(沈敏怡攝)內街屋頂有一群常客貓,晚餐時間吹吹口哨便會現身。但German指不少年輕人近年選擇搬回大澳,將舊樓重建翻新,到時天台貓的去向何如,又是另一個社區問題。(沈敏怡攝)大澳地偏,常駐的義工只有German與賢仔,一呼一應,為貓咪們打點一切。(沈敏怡攝)大澳地偏,常駐的義工只有German與賢仔,一呼一應,為貓咪們打點一切。(沈敏怡攝)大澳地偏,常駐的義工只有German與賢仔,一呼一應,為貓咪們打點一切。(沈敏怡攝)因為狗咬貓的事件多了,每次餵貓也要數算牠們的數目以求安心。(沈敏怡攝)早晚餵貓,一架單車擺上罐罐與乾糧,走過棚屋內外,橫街窄巷。(沈敏怡攝)
同為社區動物 貓狗相煎何太急
絕育放回實行了數年後,浪貓生存的挑戰依舊不斷。近年島上浪狗的數目也增多了,加上居民放養狗隻的風氣普遍,很多街貓慘遭狗隻咬死。German指,近1年最少死了逾一百隻貓,全島現在只餘下200多隻。不少被狗咬至受重傷的街貓,本能地逃至隱蔽處,讓義工找也找不到,最終往往亦因失救致死。

「最痛的不是死,而是連屍也找不到。」
大澳流浪貓之家創辦人German
同為社區動物,大狗與貓卻無法和諧相處,也是一大難題。(沈敏怡攝)

但German深明狗隻也是社區動物,錯不在牠們,錯的是人。浪狗不絕育,放養不栓繩,終究是近日多宗悲劇的因由。然而,街上浪狗多,找不到主人,問責無頭。要着手管理浪狗嗎?居民既不想理,German對狗也不在行。問及對策,German無奈地說:「我想不到,你們想到法子嗎?」
除了救貓工作,German亦著手多辦社區教育的工作,冀教育居民尊重社區動物的意識。(沈敏怡攝)

長遠教育:強調社區人貓狗共融
面對貓狗敵對的局面,German亦積極奔波於不同團體間,冀求盡快找個對應。然而,巨人亦有疲倦的一日,即使今天狗咬貓的困局能解,但若居民愛護動物的意識不足,他朝亦會繼續延伸出問題。為此,她從加強島上社區教育開始,冀用影像來傳達社區人寵共融的理念。

「大澳地細人少,社區教育相對容易。舉辦展覽講解絕育的重要性,帶出現時浪狗的問題。流浪貓中心亦會多擺放動物畫作及貓攝影作品,推廣愛護動物的意識。」她道。
好如水鄉流水與馳名水產,亦如珍貴海豚與人文氣息,浪貓也是社區的一部分,大澳不可或缺的一環。(沈敏怡攝)

羅馬並非一日建成,這個道理她也曉得。教育工作很漫長,要一步一步種根結果,可能雖花上另一個5年,如何堅持?「我為貓、為大澳做這些事情,是因為有情才願意種根,外頭人很難堅持,但大澳是我的家。」好如棚屋蝦醬、海豚與日落黃昏,German深信,貓狗也是大澳的一部分,不僅是愛護動物,這種種付出,更是希望保留屬於大澳的一切。
受護社區浪貓,不單是動物的緣故,也是心繫大澳,包含對社區的感情。(沈敏怡攝)

「我為貓,為大澳做這些事情,是因為有情才願意種根,外頭人很難堅持,但大澳是我的家。」
大澳貓義工German

《愛拼,毛孩才會贏》從圖文出發 分享屬於大澳人與浪浪的故事
拼上5年,German笑言成為大澳愛協,島民的貓狗一旦遇上問題,不論何事,也只懂找上她來。5年點滴,她相信生命能影響生命,街貓影響了她,她影響了身邊的人,今次希望透過一書紀錄,影響更多人,關心和留意大澳島上獨有的毛孩風景。這新書的收益在扣除成本後,將全數捐贈「大澳流浪貓之家」作救貓工作之用。
新書現正接受預訂,詳情刊載於「大澳流浪貓之家」Facebook專頁。
(受訪者提供)

《愛拼,毛孩才會贏》新書發佈會
第一場:
日期:2017年12月14日(四)
時間:19:00至21:30
地點:彌敦道515號好收成大廈7樓(油麻地站B1出口)


第二場:
日期:2017年12月17日(日)
時間:14:30至16:30
地點:大澳吉慶街55號地下「大澳流浪貓之家」